东南大学文学学士、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幼儿教育硕士、台湾清华大学教育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学者,中国学前教育协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儿童STEAM教育。在中国台湾和大陆期刊发表高品质论文10余篇,代表作为《不同探究式教学法对幼儿编程学习的影响》、《幼儿园初任教师成功因素的质性研究》;翻译著作《编程:儿童的游乐场》,参与编写师范专业教材《幼儿园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主持江苏省教育规划十四五项目“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儿童计算思维素养培养途径的实证研究”、江苏省高校哲社科项目《编程学习对3-6岁儿童计算思维的影响》等。 目前致力于人工智能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研究,专注于大语言模型(LLMs)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场景中的创新应用,正在开展AI技术赋能情绪识别、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系列研究。目前组建了一个由行业大模型公司、AI技术人员和心理健康教育硕士构成的课题组。课题组现有三大研究方向:1.心理大模型的应用与微调;2.心理大模型在中小学的危机干预机制;3. AI技术实现中的伦理保障机制。课题组招募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和计算机科学背景的研究生,共同探索青少年心理危机识别率低和干预滞后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