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教育学院始终秉持的办学理念。教育学院有学前教育和应用心理学两个本科专业,承担有全校教师教育的理论教学工作,肩负未来教师培养的重要责任。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除了要“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之外,还需“有道德情操”。在教育学院,“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不仅停留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之中,更是体现在课堂内外的实践中,在教师的教研科研中、日常工作中。
教育学院针对师范生未来教育职业发展开设了相关师德师风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课程内容由师德总论、师德义务规约、教师德性品质以及师德修养等部分组成,采用案例教学、叙事教学等方法,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学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学理性与逻辑性兼备。课程以未来教育家为导向,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理想和道德理想为目标。课程为师范生提供了价值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师范生的教育家精神的养成等方面打下了基础。
教育学院以“明德守正、博学笃行”为院训。明德守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它强调的是要始终遵循正义和良心,做人处事上要有道德操守,维护社会公德。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责任担当”,学院启动了“一院一品”明德学堂项目,开设了明德班。明德班致力于通过第二课堂,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其中“品德修养”是重要的培养内容。教育学院组织学生走进御窑金砖博物馆,感受传统文化中的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组织开展“身边的榜样,前行的力量”主题信仰公开课,主张向榜样学习“责任担当”“奉献精神”。开展“名师第一课”,帮助学生 “筑牢理想信念,培育家国情怀”。
教育学院高度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学院的教师以“师德”为主题开展教研科研。田晓明教授主持开展江苏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立项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四有’好教师身份构建的内容、机制与路径研究”(2019JSJG640)。教育学院10多位教师,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对186名全国优秀教师的“四有”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对师德师风的重要性也有了深刻的认识。金生鈜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基于师德荣誉体系建构的师德师风生态建设研究》,立足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揭示师德生态、社会生态、教育生态三大生态系统的同构关系,揭示教师道德荣誉感、道德尊严、道德良知等构成的道德动力系统,揭示师德师风建设的职前培养生态体系的建构,揭示教师道德成长和教育家精神培育的生态结构与生态机制,研究教师教育体系培育师德师风与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机制,结合高校教育实践,结合教师教育课程,结合学校的教师专业成长,把教育家精神和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到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范生培养之中。他们的研究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为全院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创造了最佳的学习氛围。
此外,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院开展了系列活动。例如,教育学院分工会于2022年12月14日举办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弘扬师德践初心”的师德师风主题知识答题。活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及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为主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深刻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了解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学院还多次组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2023年11月16日学院党委组织全体教师观看警示教育专题片《正风反腐就在身边》、学习《苏州科技大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以此引导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严格遵循学术道德和师德规范,厚植师德情怀,筑牢廉洁防线,弘扬淡薄名利、身正为范、廉洁从教的优良教风。
基于“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教育学院在专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涌现了鲍谧清教授获评苏州“最美劳动者”;学前教育专业多次获评省级“先进班集体”;应用心理学获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学生先后荣获全国首届大学生心理辅导课教学竞赛决赛一等奖、二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道铜奖;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工大赛二等奖。